出自宋苏辙的《久不作诗呈王适》
拼音和注音
bǐ yàn shēng chén kōng dù rì , tā nián hé yòng jì 《 lí sāo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离骚:战国时楚国屈原的抒情长诗。作品表达了关心国家命运、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理想,倾诉了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和忧愁,表现了对保守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艺术形象。作品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穿插大量神话,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何用:为什么。凭什么;用什么。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
度日:(动)过生活,过日子(多指在困境中):~如年。
笔砚:毛笔和砚台。借指文墨书写之事:苦心笔砚二十余年。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原诗
怜君多病仍经暑,笑我微官长坐曹。落日东轩谈不足,秋风北棹意空劳。
懒将词赋占鸮臆,频梦江湖把蟹螯。
笔砚生尘空度日,他年何用继《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