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作品评述

中文译文:

《关山月》
塞外的山岸边,碣石堆积如山;
边关的红旗高悬,与祁连山遥遥相对;
相思之情在万里之外,明亮的月光孤零零地悬挂。
月影慢慢移动到金岭的北方,明亮的光芒在玉门的前面戛然而止。
我寄语闺中的女子们,请你们时刻注视着那飞翔的雁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写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关于边塞孤寂的景象和相思的情感。通过描写关山、碣石、边塞红旗等具体形象,体现了边关壮丽而荒凉的景色。诗人借助明亮的月光,表达了自己相思之情深黯无尽头。

诗中所描绘的关山是指边塞,祁连是当时西北边塞的一种典型景象。诗人通过对关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孤独、无助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牵挂之情。

诗中的月光是诗人思念之情的象征,也是孤独与无奈的象征。明月高悬,照耀着边塞,暗喻诗人的思念之情传达到了万里之外,但也意味着思念之情是无法触及的,只能孤独地悬挂于天空之中。

诗末寄语闺中妇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故乡之外的人们的感叹。鸿雁象征着妇人们的思念之情,饱含着乡情和对亲人的寄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和相思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边塞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幽婉清丽的文字形象,画出边塞孤寂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独白,展现了唐代边塞文学特有的忧国忧民、离情别绪的主题。

作者介绍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卢照邻的轶事典故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的生平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

卢照邻的主要作品

  卢照邻的文学作品,《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载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已佚。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7卷,后者最为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全唐诗》存诗2卷。

诗词推荐

绝顶郁其前,寒崖喷玉泉。亭成山补阙,境胜我搀先。树杪江天接,榕根石磴悬。赏心遂连日,合为智仙传。

贞吝嫌兹世,会心驰本原。人非四禅缚,地绝一尘喧。霜露欹高木,星河压故园。斯游傥为胜,九折幸回轩。

一枕清风直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姑洗为羽]霜露既降,孝思奉先。陟降上帝,礼隆九筵。有声黍稷,有肥牲牲。神来燕娭,想像肃然。

长忌时人识,有家云涧深。性惟耽嗜酒,贫不破除琴。静鼓三通齿,频汤一味参。知师最知我,相引坐柽阴。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睹尘世,人人尽总半芳容。*珠珍金玉,绫罗锦乡情。儿女妻孥共团聚,管弦歌舞趁时从。没休歇,昨夜今宵来晚,重重。日常做,怎得回头省悟,深洒直待阴公。取来恁则方忡。千状悲颜钉心剑,百端愁思敛眉峰。见追贴,慈番悔恨,难已藏踪。

我思至人,游心唐虞之帝廷。上下数千载,迥如云霄畴与京。臯夔礼乐表世则,克绍周孔流芳声。斯文在兹幸不坠,亘古永怀惟六经。

惟君怀至业,万里信悠悠。路向东溟出,枝来北阙求。家无一夜梦,帆挂隔年秋。鬓发争禁得,孤舟往复愁。

龚庆安僖八十春,绵绵仙李更蟠根。王封一品身尤贵,位冠三师德愈尊。华萼楼边空堕泪,白蘋洲上重销魂。哀荣终始公何憾,节钺貂蝉萃一门。

厚德良多积善根,贤才他日在儿孙。当知相里非凡婿,岂有陈平久席门。五老绘图千载誉,群公诗礼百年存。凭君挟取传家学,青史贤良有后昆。

凤麟元德产,部世自深根。士岂无公论,人宜有达尊。三山聊袖手,九折未惊魂。瓦砾看珠贝,先声到塞垣。

万国诸侯振玉珂,踏云朝会雪初过。欲闻凤管天边度,数听鸡人楼上歌。放仗旌旗方偃亚,回头宫阙更嵯峨。谬陪王属曾何补,泛泛惭同上下波。

周顒宅作阿兰若,娄约身归窣堵坡。今日隐侯孙亦老,偶寻陈迹到烟萝。

明光殿前双侍史,瑞氛晓逐炉烟起。玉壶一段冰作澌,风流汉署参差是。迩来邮馆持节归,御花金带红氍毹。何假通侯联八座,此真汉相惊单于。遐哉东海一万里,浴日涵星渺无沚。只有潮声似政声,日夜流传喧两耳。男耕女织桴鼓閒,四民不动安如山。原公端委穆天縡,歌谣处处同东海。

步屧巉岩屏骑旌,松风茵露为谁轻。已无桃李擅春事,忽事鸟乌啼晚晴。羽客不妨同水厄,宿酲端解败诗情。开缄又拜同寮赐,锦段中含掉尾鲸。

青山阖闾墓,荒草起秋风。古隧苍精化,阴房玉雁空。夕阳明野寺,远渚落霜枫。送子难为别,无情楚水东。

仙峰多灵草,近在东北维。僧绍昔捨宅,总持尝作碑。高风一缅邈,废宇亦陵迟。清泉潄白石,霏雾蒙紫芝。松萝日萧寂,猿鸟自追随。游人尠或诣,隐者谁与期。支郎笃清尚,千里孤云飞。览古玩青简,寻幽穷翠微。顾予荷戟守,出宿简书违。凭师访陈迹,賸作摄山诗。

彩仗龙旌拂曙轻,朝朝东阁坐先生。皂囊久积言官奏,分付金珰取次行。

绝涧移来近市园,又还移入卖花分。体蟠一簇皆心匝,肤裂千梢尚手痕。试问低回随俗态,何如峭直抱孤根。岁寒风节应无恙,鲁兀须知自有尊。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