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姚燮的《祝英台近.赠吴郎韶仙.十二阕(其七)并序》
拼音和注音
yī shí èr shàn dēng píng , qiān shān wàn shān zǔ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十二:1.十分之二。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千山:极言山多。山名。在今辽宁省西南部,为长白山的支脉。上有月芽、钵盂、笔架等十余峰。奇峰叠耸,峭壁嵯峨,故有千山之称。参阅《嘉庆一统志•奉天府•山川》。
山阻:险要的山地。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原诗
捉搦歌,垂手舞。行乐未须误。
冰宇蟾奁,幸只过三五。
生愁后夜栏杆,乱蛩落叶,剩一角、凄烟凉露。
待幽诉。一十二扇灯屏,千山万山阻。
株老红犀,心怯倩谁护。
碧桃倚向东风,还嫌命薄,又曾识、霜花苔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