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

苏陈甥舅真冰玉,正始风流起颓俗。
夫人高节称其家,凛凛寒松映修竹。
鸡鸣为善日日新,八十三年如一晨。
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与朝廷生异人。
忘躯殉国乃吾子,三仕何曾知愠喜。
不烦拥笏强垂鱼,我视去来皆梦尔。
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
他年太史取家传,知有班昭续汉书。

作品评述

《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苏陈甥舅真冰玉,
正始风流起颓俗。
夫人高节称其家,
凛凛寒松映修竹。
鸡鸣为善日日新,
八十三年如一晨。
岂惟家室宜寿母,
实与朝廷生异人。
忘躯殉国乃吾子,
三仕何曾知愠喜。
不烦拥笏强垂鱼,
我视去来皆梦尔。
诵诗相挽真区区,
墓碑千字多遗余。
他年太史取家传,
知有班昭续汉书。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为陈夫人写的挽词,表达了对陈夫人的敬慕和赞颂。诗中描述了陈夫人的高尚品德和家族的光荣传统,以及陈夫人对苏轼的深厚影响。苏轼将陈夫人比喻为珍贵的冰玉,认为她的高洁风范使得当时颓废的社会风气焕发出新的生机。陈夫人的高尚品德犹如寒松映照着修竹一般,庄重而崇高。

诗中提到陈夫人在家中保持着高尚的节操,而且她的善行每日都在不断进步,八十三年如同一天。这里表达了对陈夫人高尚品德的称赞和敬佩。

苏轼认为陈夫人不仅仅是一个合适的家庭主妇,她在朝廷中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的忘我奉献精神是苏轼所敬仰的,而陈夫人的三个侄子也都是朝廷中的杰出人物,这使得陈夫人在朝廷中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表达了对陈夫人的深深思念和对逝去的时光的感慨。他说自己对陈夫人的眷恋如同一场梦境,不必费神去追求权势地位,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他希望将来的历史学家能够传承陈夫人的家风,像续写汉书一样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赏析:
《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是苏轼笔下一首感人至深的挽词,通过对陈夫人高尚品德和家族事迹的赞美,展现了崇高的家风和对家族传承的思考。苏轼以娴熟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手法,将陈夫人的形象塑造得庄重而高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陈夫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诗中使用了寓意深远的意象,如将陈夫人比喻为冰玉,寒松映修竹,以及鸡鸣为善日日新等等,这些意象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此外,诗中也表达了苏轼对权势地位的淡漠态度,他认为将来的历史学家应该更加注重记录和传承家族的家风和价值观,而不是追逐权力和地位。这种对家族传承和家风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视。

总之,《苏子容母陈夫人挽词》以其深情款款的表达和对高尚品德的歌颂,展示了苏轼对陈夫人的敬意和对家族传统的思考。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苏轼创作中的一部精品之作。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饯行诗意厚,惜别独筵重。解缆城边柳,还舟海上峰。饮猿当濑见,浴鸟带槎逢。吏隐应难逐,为霖是蛰龙。

一性圆通一切性,观君莫犯西天令。至道无难嫌简择,杜口毗耶元不证。

花底一声莺,花上半钩斜月。月落乌啼何处,点飞英如雪。东风吹尽去年愁,解放丁香结。惊动小亭红雨,舞双双金蝶。

大家有宝初不靳,戏把兼金掷虚牝。小家尺寸入校量,涩缩支撑惟恐尽。张侯胸中无不有,诗未落手人已信。偶然写作钓隐图,画出芳洲横小艇。水营何事去能忙,洲学谁祥眠许静。东城车马起埃尘,西岭烟云生瞥瞬。渔人正用一孤篷,傲兀其间俱战腾。追随鱼鸟共飞浮,俯仰乾坤寄晨暝。

夜发游山兴,扶筇涉翠微。虫声摇绝壁,花影护禅扉。远岸渔灯聚,危窠宿鸟稀。更残万籁寂,踏月一僧归。

盈笺寄我送春诗,不减风流杜牧之。觅句已应儿辈觉,论书那得外人知。如闻此上三年最,相过能成一段奇。况及霜天宜把酒,四郊物色胜此时。

清晨自梁宋,挂席之楚荆。出浦风渐恶,傍滩舟欲横。大河喷东注,群动皆窅冥。白雾鱼龙气,黑云牛马形。苍茫迷所适,危安惧暂宁。信此天地内,孰为身命轻。丈夫苟未达,所向须存诚。前路舍舟去,东南仍晓晴。

倚石攀萝歇病身,青筇竹杖白纱巾。他时画出庐山障,便是香炉峰上人。

深浅枫如被酒红,杉松偃蹇翠浮空。残秋景物秾春色,烘染丹青见化工。

馆娃陈迹久蓬蒿,留得苏台数仞高。隔山水云青断绝,绕城沟荡天周遭。遥怜让国清风远,忍见连艘战血鏖。满目凄凉千古事,长洲仍旧柳如缫。

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披衣得坐。无佛众生我。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还知么。就中两个。鼻孔谁穿破。

强庚兄示我眉目二作,真能追逐古人于岁之上,不既难矣。暇日偶于卫立礼座上,以告孙季野丈,为之击节不已。因约相与同赋,翼日而成什焉巧斗弯环,纤凝妩媚,明妆未收。似江亭晓玩,遥山拂翠,宫帘暮卷,新月横钩。埽黛嫌浓,涂*讶浅,能昼张郎不自由。伤春倦,为皱多无力,翻

家住山阴剡曲傍,一番风雨送新凉。亦知病得清秋健,无奈愁随独夜长。日落川原横惨淡,月明洲渚远苍茫。老民无复忧时意,齿豁头童只自伤。

内禅逾三甲,中兴会百年。归疆才汶上,勒石未燕然。忽怅龙髯堕,旋瞻燕翼传。遗民满关洛,南望涕萦涟。

东楼胜事我偏知,气象多随昏旦移。湖卷衣裳白重叠,山张屏障绿参差。海仙楼塔晴方出,江女笙箫夜始吹。春雨星攒寻蟹火,秋风霞飐弄涛旗。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太守三年嘲不尽,郡斋空作百篇诗。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初迷武陵路,复出孟尝门。回首江南岸,青山与旧恩。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欲爱生诸秽,俱盛一草囊。应从持犯入,当发紫金光。

灵砂九转炼金顽,留得丹泉在此间。明月清风谁管领,洞天福地占幽闲。岩巅雪涌金波立,石罅潮生银屋翻。句续坡仙怀古意,梅花也觉带欢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