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足戏呈石末公

旻天容我作支离,病疟才除足就羸。
跬步不妨犹似鳖,踔行那得更怜夔。
抱珍献楚何堪再,斫树收庞亦未迟。
塞叟于今知匪祸,周鸡从此免为牺。

作品评述

《病足戏呈石末公》是明代诗人刘基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公容许我作支离之状,病疟才除,足已变得羸弱。一双短小的步伐仿佛鳖一般,行走艰难,更加可怜的是夔的命运。我怀揣珍宝向楚国进贡,但也无法回避收入庞大的税赋。如今,塞地之叟已经知晓那并非灾祸,周国的鸡也摆脱了作为祭品的命运。

诗意:
这首诗以作者自己的病态身体为主题,展现了他对生活困境的坦然和积极的态度。作者以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自己病弱的足部,用夔和鳖的比喻来形容自己行走的状况,表达了他对疾病和身体的无奈。然而,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自己的病痛,他仍然坚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认为收取过高的税赋不仅对个人不公平,也对国家不利。最后,作者通过塞叟和周鸡的形象,暗示了命运的转变和逆境中的希望。

赏析:
这首诗以自嘲和幽默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病痛和困境的坦然态度。通过描绘自己病弱的足部,作者以夔和鳖的形象展示出行走的艰辛,同时也凸显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病痛和困境,他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他用珍宝和楚国进贡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同时,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公平和正义的关注。最后,通过塞叟和周鸡的命运转变,诗人传递出逆境中的希望和转机。整首诗以幽默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诗词推荐

上都初见赤髭年,并在西州绛帐前。每与文殊同问疾,不知灵运遽生天。淮山永忆吟无社,梁苑重来供有缘。休问外堂诸弟子,饿思周粟赋归田。

江远澄无底,秋深分外寒。太虚元碧净,倒影动清湍。浪雪翻空碎,天蓝落镜看。光摇芦叶冷,声战蓼花乾。画手琱心苦,诗脾觅句难。人间那有许,我欲把渔竿。

慈俭遵先志,刚明肖上乾。题期千一遇,跻治五三前。他日山藏壑,终天泽漏泉。稽山穿望眼,松影五云连。

骥子丰神水似清,晬盘拿了太憨生。语迟未识罢并囝,性慧过如姊与兄。顾我高明惭父祖,愿儿愚鲁至公卿。何时长大胜冠带,处处将车捉辔行。

一时红紫逐飘萍,风雨残枝尚缀星。西国葡萄甘仆隶,白家踯躅强仪刑。谁移仙种从丹府,不使灵荄遍八溟。大业豪华今寂寞,佳名空著海山经。

龙沙豫章北,九日挂帆过。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来见寒沙鸟,长随上下波。乃知游宦迹,不似施松萝。子语马踰马,吾吟柯伐柯。清江挂帆去,奈忆故山何。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古来传织女,七夕渡明河。巧意世争乞,神光谁见过。隔年期已拙,旧俗验方讹。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

每来归意懒,都尉似山人。台榭栖双鹭,松篁隔四邻。迸泉清胜雨,深洞暖如春。更看题诗处,前轩粉壁新。

东风出海门,处处动林园。泽国雪霜少,沙汀花木繁。暖鱼依水浅,晴雁入空翻。何处阳和力,生萍不驻根。

渺渺洞庭野,萧萧黄鹤楼。水通云梦浦,人渡沔阳舟。广泽侵吴壤,孤城接郢丘。山分三楚断,溪入九江流。寂寞休兵月,纷纭战国秋。吴生来赤壁,魏武定荆州。六代凭形势,群雄死寇仇。凄凉帝子宅,浩荡{右衤右爾}衡洲。万里浮云暮,千年故国愁。武昌宫不见,麋鹿自群游。

筼筜有利材,要自为本观。绿虬挟春怒,穴土气已完。达士审所施,穷士审所安。癯刘烛人镜,伪态了莫干。常吹嘘二余,传以摩云翰。大余携书来,一见意已殚。似为殊胜摇,胸中衮涛澜。皴肤褫厚袭,枵腹拾众残。那知世圃游,宇宙自尔宽。黄间跳镞易,省括眼要端。幸公调护之,无使

不是旛兮不是风,轩辕宝鉴出怀中。森罗万象难逃影,恋窟狐狸失却踪。

藤萝拨不开,石窦一镜明。携瓢酌清甘,漻然莹心神。我病不能酌,时来听泠泠。

野树皆绿叶,清江初白苹。偶来无筮日,小出当行春。人颂勾龙社,恩沾佩犊民。横江三百丈,遥见石嶙峋。

蠲条栈斝,巾帨而升。挹彼注兹,酒风维清。洋洋在上,享于克诚。神其孚佑,以厚民生。

大海一沤,未发已前。坤六段,乾三连。拟欲眨眼,驴牛驴牛。

尖簷帽子卑凡厮,短靿靴儿末厥兵。

阊阖连云起,岩廊拂雾开。玉珂龙影度,珠履雁行来。长乐宵钟尽,明光晓奏催。一经推旧德,五字擢英才。俨若神仙去,纷从霄汉回。千春奉休历,分禁喜趋陪。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