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沈休文双溪八咏

秋至愍衰草,衰草遍平陆。
方晨露染黄,入夜风销绿。
别叶有归声,故蕊无留馥。
劲茎坐自摧,寒丛竦如束。
彼物既如斯,我年宁不促。
已失早生荣,敢冀晚凋福。
何当即去兹,纵浪从所欲。
¤

作品评述

《和沈休文双溪八咏》是明代诗人戴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至愍衰草,
衰草遍平陆。
方晨露染黄,
入夜风销绿。

秋天到了,我感慨萧条的草木,
衰败的草木遍布平原。
清晨的露水渲染成黄色,
夜晚的风吹散了绿意。

别叶有归声,
故蕊无留馥。
劲茎坐自摧,
寒丛竦如束。

离别的叶子有归宿之声,
故意的花蕊没有香气留存。
坚强的茎自身崩溃,
寒冷的丛草挺立如束缚。

彼物既如斯,
我年宁不促。
已失早生荣,
敢冀晚凋福。

那些植物既然如此状况,
我年轻的时光何必急促。
早已失去了早期的荣耀,
敢期待晚年的幸福凋零。

何当即去兹,
纵浪从所欲。

何时才能离开此处,
任由波涛随心所欲。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草木的凋零和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他触发了对自身年龄的反思,认识到早期的荣耀已经失去,但仍然怀有希望,期待晚年能够有所收获。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离开现状、追求自由的愿望。

这首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对草木的衰败和自然力量的表现,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中的离别、归宿、坚强与束缚等意象也增添了诗词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对生命和时光的深思。

诗词推荐

夹河为郡不如古,江北江南作冗官。须记长传一经训,虽贫莫改饮瓢欢。历阳况与吾庐近,春谷休言问膳难。此日停舟聊举酌,明当水驿自加餐。

孤馆深沈,晓寒天气。解鞍独自阑干倚。暗香浮动月黄昏,落梅风送沾衣袂。待写红笺,凭谁与寄。先教觅取嬉游地。到家正是早春时,小桃花下拚沉醉。

漠漠轻云结晚阴,依依斜日挂遥岑。炊烟忽起桑榆上,散作鲛绡抹半林。

疏传思归不待时,孟轲出书苦行迟。新诗尚许留章句,故事谁従问典彝。金马尚应堪避世,石泉未信可忘饥。不才似我真当去,零落衡茅隔雍岐。

大夫噫气撼青冥,余韵萧骚入户庭。递到高山流水意,不知谁解眼中听。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②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③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丝翠最宜经宿雨,絮飞争忍逐香尘。帘垂独院无人处,一树风摇日午春。

锦幄醉荼 。狻猊暖、银蒜压烟霏。正韩范安边,欧苏领客,红芳庭院,绿荫窗扉。著句挽春春肯住,更判羽觞挥。金系花腰,玉匀人面,娇慵无力,娅姹相依。繁华都能几,青油幕、好与遮护晴晖。寄语东君,莫教一片轻飞。向温馨深处,留欢卜夜,月移花影,露裛人衣。只恐明朝西垣,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秋风丹叶动荒城,惨澹云遮日半明。昼梦却因惆怅得,晚愁多为别离生。江淹彩笔空留恨,壮叟玄谭未及情。千古怨魂销不得,一江寒浪若为平。

凤曲登歌调令序,龙雩集舞泛祥风。彩旞云回昭睿德,朱干电发表神功。

北来烟爨苦凄凉,金灶峥嵘突尾长。满箧香粳无处用,邮亭一饱待桄榔。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玉钗斜篸云鬟重

自计前生定蜀人,锦官来往九经春。堆盘丙穴鱼腴美,下箸峨眉栮脯珍。联骑隽游非复昔,数编残稿尚如新。最怜栩栩西窗梦,路入青衣不问津。

满城春色花如雪,极目烟光月似钩。总是动人乡思处,更堪容易上高楼。

碣石衔天府,清漳解北流。星槎天上使,萧鼓驿边舟。岸柳纡行旆,州兵护彩旃。还闻元夕近,灯样自南州。

万顷膏腴欲圻龟,祷祠曾不补毫厘。朝廷无事政刑简,天地何心岭海饥。绝徼难逢霖雨手,隐忧先到老农眉。谁能鞭策卧龙起,乞与滂沱一解颐。

不用匆匆恨别离,版舆春昼彩衣随。往题斯立蓝田壁,更访清真溧上诗。公事毋庸卉牙角,邻封真是和埙篪。日哦新句频相寄,明月清风慰所思。

大觉世尊,腊月八夜,字正四刻,睹明星而悟道,引得后代儿孙,夜半染皂。智门昨夜伤风,打嚏凑得恰好。

诗人固长贫,日午饥未动。偶然得一饱,万象困嘲弄。寻花不论命,爱雪长忍冻。天公非不怜,听饱即喧哄。君为三郡守,所至满宾従。江湖常在眼,诗酒事豪纵。奉使今折磨,清比于陵仲。永怀茶山下,携妓修春贡。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萧然卧灊麓,愁听春禽哢。忽见早梅花,不饮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