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作品评述

终南翻译及注释

翻译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翻译二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那是我的君王啊。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到寿命终结也忘不了。

注:在此“也哉”可用语助词解,而且“也”的其他用法中一般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或许的可能。考为寿命终结和长寿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本诗的不同理解模式。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②条:树名,即山楸。材质好,可制车板。
③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④渥(wò):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⑤纪:山角。堂:山上宽平处。朱熹《诗集传》:“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一说纪和堂是两种树名,即杞柳和棠梨。
⑥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⑦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⑧考:高寿。亡:通“忘”。

终南鉴赏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哉’者,疑而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理由较充足,可信为周遗民之作。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亦别开生面,可备参考。 又关于此诗究竟是“美”还是“戒”,前人亦意见不一。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而《诗序》的总体评价是:“《终南》,戒襄公也。”方玉润则以为此诗“美中寓戒,非专颂祷”。从诗的实际情况来看,方氏所见较为平允。

  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大约就作于那时期。除了服装外,诗还写到了饰物的佩声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当作响,音韵悦耳。这就见出诗所描摹的形象是动态的,行进中的,仿佛让人感觉到秦公步履雍容来到终南山祭祀行礼。诗通过视觉、听觉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观上透出富贵气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遗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样简单,两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寻味的结语。第一句是“其君也哉”,从那惊疑不定的揣测口吻中,显出忐忑不安忧喜参半的复杂心情。新君降临一方,旧地遗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紧张心理,这很真实自然。第二句是“寿考不忘”,意谓:秦君哪,你富贵寿考,但最终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将祝福、叮咛、告诫、期望种种难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这两句,诗确实是意存劝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为什么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学·释三九》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较为圆通的。不过,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便直说。

  最后看看两章诗的起兴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们。就此意义而言,或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吧。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尚书·禹贡》:“终南悖物。”《左传·昭公四年》:“荆山、中南,九州之险。”皆指此山。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还有宽衍险奥气象万千的山势。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难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数家珍不惜饶舌呢?一层意思是以隆崇的终南山,暗寓对秦公尊严身分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的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后世曹操《短歌行》诗所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寓戒于颂一石两鸟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而另一解,诗只是对主君的赞扬。纵观秦风各部与其他各师不同不是大多言色,如果按本诗前文到最后的意思承接来看只是对秦君的赞扬,参照朱熹《诗集传》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词”,姚际恒亦肯定“有美无戒”,可以解释为第二种。

终南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作者身份的推测,前人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大夫所作。《毛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其二,周遗民所作。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必周之耆旧,初见秦君抚有西土,皆膺天子命以治其民,而无如何,于是作此。”其最有力的推断即是“其君也哉”一句。严粲《诗缉》云:“‘其’者,将然之辞。‘哉’者,疑而未定之意。”此句意为:“这个人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吗?”方玉润说:“秦臣颂君,何至作疑而未定之辞,曰‘其君也哉’,此必不然之事也。”现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终南山的姑娘,对进山的青年表示爱慕之心而作。

  《史记·秦本纪》:“(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其子文公,遂收周遗民有之。”诗大约就作于秦襄公立国时期。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电旂飞舞。双双还又争渡。湘漓云外,独醒何在,翠药红蘅,芳菲如故。深衷全未语。不似素车白马,卷潮起怒。但悄然、千载旧迹,时有闲人吊古。生平惯受椒兰苦。甚魄沈寒浪,更被馋蛟妒。结琼纫璐。料贝阙隐隐,骑鲸烟雾。楚妃花倚暮。□□琼箫吹了,溯波同步。待月明洲渚,小留

诗经

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去来时转眼,新旧岁中腰。立地符先钉,倚门钱未烧。土人珍裂饼,聊以荐金蕉。

诗经

傍水依山结草庐,案头长贮活人书。不知施药功多少,仙杏花开锦不如。

诗经

九渊龙公出忘还,瓦沟垂溜声淙潺;茫茫大泽北际海,潋潋平湖南浸山。吾庐四望路俱断,蛙黾争雄乱昏旦。漏床腐席夜失眠,湿灶生薪朝不爨。今年十分喜有秋,岂知青秧出禾头。老夫一饱复缪悠,听儿读书宽百忧。

诗经

伦魁玉季乐群英,更有新醅属步兵。饫勉茂才争贾勇,尽从击楫不留行。共酬露冕吹铙意,好近毡书淡墨荣。北海清樽今劝驾,梦回池草倍知名。

诗经

娃儿十五得人怜。金雀髻垂肩。已爱盈盈翠袖,更堪小小花钿。江山在眼,宝朋满座,有酒如川。未得芙蓉帐底,且教玳瑁筵前。

诗经

忽得中都讯,纶言下玉墀。名为开国子,实类出家儿。不记操麻卷,犹堪谱荔枝。吾方抽手扳,谷璧欲安施。

诗经

名缰驱远役,挈挈未遑安。春只雨中过,花从客里看。水声添昨夜,风力尽余寒。但喜前程阔,不愁行路难。

诗经

乡闾好事喜人传,闻说当初赋断弦。得暇灌花花造化,有方种药药神仙。忽看脚下相随处,又是人间别样天。数亩南园谁更管,任他荒草欲平肩。

诗经

一竅虚灵异谷神,达聪何事在红尘。人间莫道无闻处,天听从今自我民。

诗经

春寒侧侧春阴薄。整半月,春萧索。旭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飞却。红入花腮青入萼。尽不爽花期约。可恨狂风空做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

诗经

夜来冒霜雪,晨去履风波。虽得叙微情,奈侬身苦何!

诗经

去去泛轻舠,飘然兴自豪。叶凋山寺出,溪瘦石桥高。草径牛羊下,烟村鹳鹤号。还家一杯酒,未畏暮风饕。

诗经

十月平湖上,繁霜藻荇空。柳枝横堕雨,波白细生风。水鸟飞幽碧,寒花折浅红。谁能尽一醉,灯火宿船篷。

诗经

病恼连春夏,居閒意味长。海风生永昼,山雨送微凉。书帙梅蒸润,衣巾荔实香。尘缘消遣尽,物我两相忘。

诗经

大暑陵人酷吏尊,来苏失喜对翻盆。雷嗔斗醒诸天梦,电笑登开八表昏。忽噫雄风收雨脚,渐蜷雌霓接云根。苍苍似为归舟地,试让前滩水涨痕。

诗经

杯秀今日偶相逢,客路飘飘过一冬。为问玉堂春帖子,不知学士有谁供。

诗经

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南山北山路,载花如行云。阑干望双桨,农枝储待君。西泠荫歌舞,夜夜明月嗔。弃捐頳玉佩,香尽作秋尘。楚调秋更苦,寂寥无复闻。来吟绿业下,凉风吹练裾。

诗经

不惮移根远,姑怜向日姿。春风從自得,夜雨况相姿。敏速飞霜钁,婆娑拥碧枝。幽葩兹有待,杂卉漫多奇。野藿非余尚,迁兰盍尔知。倾心安所守,卫足岂其私。得地何妨徒,干霄固可疑。采幢须夏节,绿饼与秋期。莫以藂生陋,唯其秀出宜。迁非拔茅进,爱岂揠苗为。色解凌溪锦,花应

诗经

沧海人间别一天,只容渔父钓苍烟。而今蜃起楼台处,亦有北来蕃汉船。

诗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