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李之世的《题昌化令张侯瑞应册》
拼音和注音
shǐ jūn hé bì xià qín táng , bā fēng liù lǜ diào gōng shā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何必:(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你~惹他烦恼。
使君:1.尊称奉天子之命,出使四方的使者。2.对官吏、长官的尊称。
八风:1.八方之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说文·风部》:“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閶闔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陆德明释文:“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西方閶闔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方融风。”2.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閶闔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3.指八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者八音谓之八风。襄二十九年传:‘五声和,八风平。’谓八音克谐也。”参见“八音”。4.佛教语。谓世间能煽动人心之八事: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后排拨为“毁”,背后赞美为“誉”,当前赞美为“称”,当前排拨为“讥”,逼迫身心名“苦”,悦适心意名“乐”。见《释氏要览下·躁静》。唐王维《能禅师碑》:“不着三界,徒劳八风。”宋范成大《偶箴》诗:“情知万法本来空,犹復将心奉八风。”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索性枯坐一年,参透那八风不动的道理。”
李之世
不详
原诗
大明天子坐明堂,山陬海澨遐哉荒。
悲翠珠贝走上方,有邑淳简儋之昌。
厥侯为政古循良,则壤惟赋均且详。
鞭笞不事民乐将,桄榔树下课农桑。
有雨随车濡瀼瀼,散之原野尽天浆。
禾登于垄谷盈厢,民之乐只帝力忘。
槟榔椰实树千章,更于其下牧牛羊。
使君何必下琴堂,八风六律调宫商。
雁鸿中泽鸣载翔,鸮食其葚音则臧。
草不知风波不扬,三秀晔晔产芝房。
金砂淘粒蚌舒光,丰碑洗出峻灵王。
再拜稽首神固藏,公无渡河河汤汤。
须臾汔济河断梁,民加其额公寿康,公曰偶尔未为祥。
即今奏最上岩廊,天子曰嗟尔化昌,御屏定书昌化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