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圣寺

点点晴光滴翠岚,参天松干影毵毵。
穿云日阅客十数,汲水时闻僧两三。
俗子绕登山勒马,禅心常共丹同龛。
烹茶汲取瓯雪,一味清霜齿班颊寒。

作品评述

《资圣寺》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周牧。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名为资圣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山寺的景致和修行生活的赞美。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点点晴光滴翠岚,
参天松干影毵毵。
穿云日阅客十数,
汲水时闻僧两三。
俗子绕登山勒马,
禅心常共丹同龛。
烹茶汲取瓯雪,
一味清霜齿班颊寒。

诗意:
这首诗以资圣寺为背景,通过描绘寺庙的景色和寺内僧侣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于山寺环境和禅修生活的赞美之情。诗中透露出宁静、清净和超脱尘俗的氛围,呈现了一种远离尘嚣、心灵净化的境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寺庙氛围,展示了山寺的宁静和僧侣的修行生活。首两句写的是阳光透过松林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点点的光斑,美化了山寺的景色。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高耸入云的松树影子,给人一种参天大树的壮美感觉。通过这些描写,诗人营造出了一幅静谧而祥和的山寺景象。

接着,诗中描写了寺庙里的日常生活。诗人提到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他们穿越云雾,来到这座寺庙。同时,诗人也听到了几位僧侣在打水的声音,这给人一种寺庙宁静和僧侣勤勉的印象。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写到一些世俗的人围绕着山峰骑马而行,而禅修者则常常和寺庙的佛像一起静坐冥想。这种对比突出了禅修者与世俗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强调了禅修者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最后两句描写了禅寺中烹茶的情景。茶被煮沸,象征着清净。汲取茶水的过程中,诗人感受到了冰雪的寒冷,这表达了对修行者内心的冷静和纯净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寺的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赞美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僧侣和禅修者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追求内心平静与清净的境地。

诗词推荐

楼严既下集,宾天复上征。八子似荀氏,中当有慈明。

风采仪三院,循良著六州。誉高青琐闼,名动紫云楼。经世余闳议,兴邦閟远猷。君王问黄发,柱石可能留。

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忙。邻妇饷田归,不见百花芳。

闻说宫花满鬓红,上林丝管侍重瞳。蓬莱咫尺无由到,始信仙凡迥不同。

更似南津港,再遇吕公船。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端坐意不适,夏林飒已秋。忽逢关外使,暂缓望中忧。野日回残照,池烟淡夕流。怀君欲何语,独上竹西楼。

山近云生易,人稀鸟下频。瘦篁穿石窍,古蔓络松身。熟摘岩边果,乾收涧底薪。经过不相识,唤作避秦人。

柳绕平湖绿映堤,堤边柳色更相宜。风来众绿一时动,不为愁人住少时。

当年辟谷炼仙丹,召雨呼雷譬似闲。四海有人膺宝籙,笑携筇去鹤鸣山。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四山吹雪洒沧浪,两两渔舟冷不妨。自是寒鱼依密藻,江深岸迥谩鸣桹。

教子推陶母,相望百代前。诗书经口授,名节诵家传。艺苑高鸿笔,忠言彻细毡。源流知有自,何止父兄贤。

玉性金真,人人皆可化。玉液金丹,频频迎迓。玉兔金鸟,光光相次亚。照玉栏干种玉芽。琼蕊金茎,长长生不谢。玉女金童,常常看舍。玉锁金匙 门门开癖下。赏玉堂春对玉花。

驱马下遥川,残阳促晚鞭。高林夹广道,乱水入平田。村落晴如画,桑林昼起烟。飞鸿正南下,归意满云边。

中山孺子妾,特以色见珍。虽不如延年妹,亦是当时绝世人。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戚姬髡翦入舂市,万古共悲辛。

端笏明光宫(一作殿)。历稔朝云陛。诏刊延阁书。高议平津邸。适意偶轻人(一作轻微禄)。虚心(一作遇人)削繁礼。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高张多绝弦。截河有青济。严冬爽群木。伊洛方清泚。渭水冰下流。潼关雪中启。(一作闭。非。)荷蓧几时还。尘缨待君洗。

尽道迎梅雨,能无一日晴。窗昏愁细字,檐暗乱疏更。未怪蛙争席,真忧水冒城。何由收积潦,箫鼓赛西成。

海坛门外浪滔天,妾上城楼君上船。回首西风深巷底,梅花霜月夜如年。

晨钟唤日出,夕钟号月升。两曜如辘轳,递转不曾停。人生於其间,谁能驻颓龄。楼头钟声催人入黄土,长生之学虚荒诞幻无可冯。君不见嬴政入海采灵药,回首翻作鲍鱼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