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作品评述

清明日对酒翻译及注释

翻译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注释
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清明日对酒赏析

  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诗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你凭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我”竟连“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吗?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心酸,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都还那样弱小,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遗憾,令人神伤。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是不是吃了一惊,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尾联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我们读到这里,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诗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统地高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会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但果真如此简单吗?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并未区分与判断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故作旷达,这一点是极重要的问题,是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的。就高翥这首诗而言,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你看,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了,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是何其留恋!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由此可见欲望能使人丧失本我,渐成依赖。

  原本下面该是艺术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论,与我想要表达鉴赏的最初的心理流变旨趣不合,故略去。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作家,且为宁波人,可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我近来研究的楼钥有偶合之处。

作者介绍

高翥(一一七○~一二四一),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幼习科举,应试不第弃去,以教授爲业。因慕禽鸟信天缘习性,名其居处爲信天巢,与诗友唱酬爲乐。晚年居西湖,理宗淳祐元年卒,年七十二。有《菊涧集》二十卷,已佚。《南宋六十家小集》中收有《菊涧小集》一卷,《中兴群公吟稿》中收其诗二卷。清康熙时裔孙高士奇辑爲《信天巢遗稿》。事见《信天巢遗稿》卷首高士奇序。 高翥诗,第一卷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菊涧小集》爲底本,第二卷以顾氏读画斋刊《中兴群公吟稿》(剔除《菊涧小集》中已收诗)爲底本。酌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信天巢遗稿》(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春来书劄已西东,喜复相逢乱世中。万事变更唯舌在,三年流落转涂穷。云收野寺侵廊水,月挂孤帆送客风。剩欲留君明日住,夜阑难得一樽同。

清明节

剑光长笑古刘家,不斩流星只斩蛇。从得历年三四百,蟠桃犹自未开花。

清明节

饭余飞盖北山来,上苑虚堂柳际开。系马林间宁复散,却容拄杖卓青苔。

清明节

峻极位何崇,方知造化功。降灵逢圣主,望幸表维嵩。隐映连青壁,嵯峨向碧空。象车因叶瑞,龙驾愿升中。万岁声长在,千岩气转雄。东都歌盛事,西笑伫皇风。

清明节

玉树临风宾欲散,黄昏约马嘶庭。幽欢未尽有余清。琼糜方一啜,银烛已双擎。坐久香津生齿颊,何须五斗消酲。艳歌声里醉魂醒。明年思此会,旌旆想登瀛。

清明节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清明节

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怒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

清明节

婆饼焦,儿不食。尔父向何之,尔母山头化为石。山头化石可奈何,遂作微禽啼不息。

清明节

真武藏机,真君弃假。荣华富贵须当舍。手持慧剑样三尸,龟蛇一气相迎迓。录应通明,神清幽雅。知白守黑些儿话。愿人省悟踏云行,好来

清明节

渥洼徒自有权奇,伯乐书名世始知。竞走墙前希得俊,高悬日下表无私。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珍重刘繇因首荐,为君送和碧云诗。

清明节

堆青积翠耸□□,□□峥嵘古寺深。此画老钱暮年笔,真成一纸真千金。

清明节

七月到盘洲,枕簟新凉早。岸曲侧黄葵,沙际排红蓼。团团歌扇疏,整整炉烟袅。环坐待横参,要乞蛛丝巧。

清明节

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稍觉林影疎,已见东方白。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临老复兹游,喜见太行碧。

清明节

欲识农家乐,听予行馌词。两家从结发,一饭亦齐眉。世上恩多薄,田间礼莫违。不须言富贵,头白镇相随。

清明节

扬州之种宜稻兮,越土最其所宜。稬种居其十六兮,又稻品之最奇,自海上以漂来兮,伊仙公之遗育。别黄秈与金钗兮,紫珠贯而累累。酒人取以为酿兮,辨五齐以致用。湑镜流之香洁兮,貯秘色之新瓮。助知章之高兴兮,眼花眩乎水底。侑谢传之雅游兮,陶丹府而哦诗。集群贤以觞咏兮,

清明节

朝随落月东郊去,暮逐归云北浦还。岂但劳农勤稼穑,要知为郡足清閒。家传诗句江山谢,学到精微陋巷颜。今日倚栏聊解带,欲看烟雨四边山。

清明节

水光山色尽兜收,老子穿林兴尚悠。眼底有诗皆锦野,心头无事即瀛洲。鷃鸠岂较物和我,蟪蛄何知春与秋。所谓人生行乐耳,如斯逝者可追不。

清明节

白发金陵客,怀归不暂留。交情分两地,行色载孤舟。黄叶蝉吟晚,沧江雁送秋。何年重会此,诗酒复追游。

清明节

国鸟尚含天乐转,寒风犹带御衣香。为报碧潭明月夜,会须留赏待君王。

清明节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清明节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