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
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

作品评述

《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
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

译文:
风浪突然袭来,我行舟欲安全归程。
却暂时停下帆,决定向西驶去,这个计划并不错。
洪泽湖宽三十里,湖水流动迅猛如飞。
当地居民见我返航,关切地询问不舍离别。

我带着酒上船兜售,这个意图深情不可违。
醒来时已过半夜,岸上树木微微作响。
明天到淮阴市场,白鱼肥美可期待。
我行船无南无北,只顺心而行是我所祈求。

何必引起汹涌,整夜摇动窗扉。
妻子孩子不必担忧,更有衣物在箱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在洪泽中途遇到大风后的所思所想。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逆境的应对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首先,苏轼描述了突如其来的风浪,表达了他在舟行途中遇到的困境。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改变航行方向,向西驶去。这种果敢的行动显示了苏轼的机智和灵活性。

接下来,苏轼描述了洪泽湖的宽广和湖水的迅猛流动,以及当地居民对他的归来表示的关切和不舍。这些描写增强了诗中的情感和画面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提到他在船上携带酒品兜售,表达了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他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坚持将酒卖给船上的居民,这也体现了他对诚信和信仰的坚守。

在最后两句中,苏轼劝慰妻子和孩子们不必担忧,因为他还有足够的衣物在箱中。这种安慰和关怀显示了苏轼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感和关爱之情。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苏轼在逆境中的应对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描写风浪、湖水和当地居民的情感反应,诗词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和对困境的勇敢面对。《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突如其来的风浪,让我船行无法平稳地归航。
我决定把帆收起,向西驶去,这个决策并不算错。
洪泽湖宽广三十里,湖水流动如飞一般迅猛。
当地居民见我返回,关切地询问,也情意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我带着酒品上船兜售,这个意图深情不可违。
醒来时已是半夜,岸上的树木微微作响。
明天到淮阴市场,白鱼将有丰盈的收获。
我行船不分南北,只追求适意才是我所祈求。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
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

何必去引发汹涌,整夜摇动窗户和门扉。
妻子和孩子们不必担忧,更有衣物在箱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在洪泽湖中遭遇大风后的所思所想。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逆境的应对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首先,苏轼描述了突如其来的风浪,表达了他在航行途中遇到的困境。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改变航行方向,向西驶去。这种果断的行动显示了苏轼的机智和灵活性。

接下来,苏轼描述了洪泽湖的宽广和湖水的迅猛流动,以及当地居民对他的归来表示的关切和不舍。这些描写增强了诗中的情感和画面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提到他在船上携带酒品兜售,表达了他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他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坚持将酒卖给船上的居民,这也体现了他对诚信和信仰的坚守。

在最后两句中,苏轼劝慰妻子和孩子们不必担忧,因为他还有足够的衣物在箱中。这种安慰和关怀显示了苏轼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感和关爱之情。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苏轼在逆境中的应对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描写风浪、湖水和当地居民的情感反应,诗词展现了作者对生活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汩汩孤蓬转,迢迢五岭来。故人饶鹤发,新论凛乌台。千里夜间月,一枝春首梅。使行无好奇,书到莫慵回。

先生多在山中宿,为爱横斜影上窗。茁发僧从深涧徙,赪肩奴过别峰扛。和羹宰相调金鼎,止渴将军拥碧幢。空谷不知如许艳,沽来村酒且开缸。

词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行间脱宝剑,邑里挂铜章。马疾飞千里,凫飞向五凉。遥知竹林下,星使对星郎。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万里碧空净,仙桥鹊架成。天孙犹有约,人间那无情?弦月穿针节,花阴滴漏声。夜凉徒倚处,河汉正盈盈。

四纪移家剡曲傍,自茨生草作山房。寒侵夜艾知霜重,行遍天涯觉梦长。戒婢无劳事钗泽,课奴相率补陂塘。无衣已免豳人叹,数箔春蚕岁有常。

连山尽塞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珠帘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昔人爱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闲江清。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开山鸟鸣。

闻道张晨盖,徘徊石首东。浚川非伯禹,落水异三公。衣湿仍愁雨,冠攲更怯风。今朝复相见,疑是葛仙翁。

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鼯。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闲略彴,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庐。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

太玄矿故在,原道涂犹迷。一朝无渣滓,仙派起帘溪。未能及鳏寡,不虚五纬奎。

飘飘鸾鹤杳难攀,万里东游海上山。应有世人遥稽首,紫箫余调落云间。

壮志老来退,穷愁无易功。风云诗气焰,天地醉心胸。午枕著不觉,昼门关更慵。由来自疏拙,底处不相容。

菌生枝上雨,龙起穴中雷。怪影漫溪侧,寒根缠石回。

南逾梅岭北冰天,跋涉艰危□□怜。颇赖青州从事力,□过绛县老人年。稍同气臭能□□,□□□□□□□。□□八旬苦多病,且须烂醉海榴前。

粒粟悬悬左角钟,几年镇压梵王宫。要知八万四千所,元在寻常一念中。佛现紫金归胜地,僧夸乌石坠虚空。毫光起处无人见,明月堂前玉几东。

柳眉梅额倩妆新,笑脱袈裟得旧身。三峡却为行雨客,九天曾是散花人。空门付与悠悠梦,宝帐迎回暗暗春。寄语江南徐孝克,一生长短托清尘。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自是终身痛,空留一县悲。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

兰芷湘东国。正愁予、一江红叶,水程孤驿。欲写潇湘无限意,那得如椽彩笔。但满眼、西风萧瑟。我所思兮何处所,在镡津、津上沧湾侧。谁氏子,阆风客。阆风仙客才无敌。赋悲秋、抑扬顿挫,流篱沈郁。百赋千诗朝复暮,解道波涛春力。忆共尔、乘槎吹笛。八表神游吾梦见,渺洞庭、

好景发天秘,幽情得快哉。亭从江上见,路向竹间开。有客相将入,无人独自来。芒鞋元准拟,和雨踏苍苔。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