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
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
麏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
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
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
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
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
相従艰难中,肝肺如铁石。
便应与晤语,何止寄衰疾。
(时家在子由处,独与儿子迈南来。

作品评述

《过淮》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
早晨离开新息县,刚刚泛起的水波泛着碧绿色。
这首诗以苏轼自己的旅行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离开新息县时水色清澈的景象。

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
傍晚住宿在淮南村,已经穿过千山,天色变得昏暗。
诗中描写了苏轼在淮南村过夜的情景,暮色降临时,山峦渐渐显露红晕,给人以壮丽的感觉。

麏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
麏鼯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代表着古老的边塞戍卫。在雾雨中,看不清驿站的位置。
这两句诗描述了苏轼在旅途中遭遇的困难和迷失的情景,暗示了他身世的不安定和游历的辛苦。

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
回头看梁楚的乡村,永远与中原隔绝。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离开故乡后的思乡之情,他与中原地区的距离和隔绝感。

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
黄州在何处,想象着云梦泽的美景。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黄州的向往和对云梦泽美景的遐想。

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我的生活就像寄居一般,起初并不挑剔环境是否适合。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于生活的豁达态度,他接受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计较物质的安适。

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
只要有鱼和稻谷,生活基本上就能够满足。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他认为只要有温饱就足够了。

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
我特别喜欢我的小儿子,他年幼时事情轻松愉快。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家庭生活的喜爱和对家人的关怀。

相従艰难中,肝肺如铁石。
在困难中互相陪伴,我们的感情坚如铁石。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忠诚。

便应与晤语,何止寄衰疾。
我们应该彼此交谈,不仅局限于寄托疾病的信件。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友人间真诚交流的渴望,他希望能够与朋友面对面地交流而不仅仅是通过书信。

整首诗词以苏轼旅途的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和抒发情感,展现了苏轼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思考。诗词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线,通过对离别、困难、向往和珍视的描绘,展示了苏轼豁达、深情、朴素的人生态度。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家庭、友情和自然的关怀和喜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活与人际交往的期待和思考。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莘野居何定,浮生知是谁。衣衫同野叟,指趣似禅师。白发应无也,丹砂久服之。仍闻创行计,春暖向峨嵋。

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也好笑,也堪悲,耳垛元来两片皮。

江边一别两悠悠,湖上想思且滞留。千里星河同此夜,廿桥明月自三秋。无由结伴还乡国,况欲因人作远游。潦倒更于何地会,见君空已雪盈头。

雨润莘野犁,水给汉阴瓮。一为大烹鼎,玉食此焉供。一如朽木偶,肯受关索弄。显晦势则然,达观等一梦。可怜蓬瓮生,万卷皆成诵。静退一何勇。静退一何勇,本不借怂恿。使孔孟复起,必能与折衷。世道日以隘,古心谁与共。君家太史公,以文瑞吾宋。崛奇庄骚语,雅淡产周颂。学力

道士黄初平,爱酒老不衰。二豪留醉墨,潇洒白云辞。流莺境寂寞,无复落花枝。空馀凤凰字,犹得周郎悲。

自许同渔乾,筑庐云水乡。利名俱是幻,鸥鹭亦相忘。古塔明秋树,归舟动夕阳。临流不尽意,何必问潇湘。

端居苦炎热,独卧多早寤。微醉易成醒,起闻山雨度。萧萧烦燠解,寂寂凉飙举。床空簟更清,漏永天难曙。丰霤落芳塘,惊禽起山树。此时一披襟,将何慰幽素。

岭背泉甘陵谷迁,危亭圜顾尚依然。春兰秋菊无终古,地上居人世世贤。

愁别欣逢。人间离合,自古难同。写就茶经,注成花谱,何事西东。一尊良夜匆匆。怎忍见轻帆短篷。汉水无情,楚云有意,目断飞鸿。

白日照前窗。玲珑绮罗中。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

几千年浪碧澄澄,对景难忘我祖情。乐就也知曾借力,轩成方见不辜名。

落日清江好放船,西风满棹未须牵。鲸鲵已静波澄海,鸿雁初来水接天。过眼风光如隔梦,近人风月也堪怜。归来尚有黄花在,暂醉佳人锦瑟前。

能吏今非少,纯儒古亦稀。斯人胡不寿,吾道岂其非。才自堪时用,心难与义违。九原无起日,谁复可同归。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白首相逢叹暮年,楝花风后草连天。单车载月夹林下,樽酒移春入座边。野老争持寒涧水,山灵尽扫暮庭烟。从君去后柴门闭,惟有云閒绕屋椽。

终南山北面,直下是长安。自扫青苔室,闲欹白石看。风吹窗树老,日晒窦云干。时向圭峰宿,僧房瀑布寒。

白羊玉屑诚佳物,臂痛头风正苦时。酒放半醺诗思动,窝中何用更呼医。

相逢倾盖地,回首叹川上。士穷不足怪,但喜气愈王。凛然岁寒姿,儒林有龙象。栖迟似隐君,矍铄真诗将。惟应一弹指,欲了四大藏。旧羽想冰消,岂复留余恙。新篇更纡余,和气兴醖酿。却思东鲁游,几载南阳葬。风霜摧宰木,日月随过浪。岂期经世心,晚岁成独往。萧然屋半欹,使我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雨落入地中,珠沈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拊膺当问谁,憔悴监中鬼。

身无累则佚,心无营故乐。舍外而取内,此味初不薄。使君蚤闻道,观妙契独觉。不即仍不离,无止亦无作。庵如大圆镜,万象含虚廓。檐空看云归,窗静闻雨落。惟良二千石,分忧得此托。蕴真惬所寓,俯仰成今昨。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