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燕诗送诸进士

讲艺欣闻暂息兵,槐花秋晚诏群英。
胡尘不隔蟾宫路,镜水初题雁塔名。
礼盛邦侯开宴豆,道隆乡老萃簪缨。
更期妙手皆穿的,荐士吴僚亦与荣。

作品评述

《鹿鸣燕诗送诸进士》是刘子翚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艺欣闻暂停战乱,
槐花盛开秋晚时。
胡尘未能阻蟾宫之路,
镜水初映雁塔名。
邦侯举办盛大宴会,
乡老齐聚庆佩戴。
期望更多才子脱颖而出,
吴僚同享荣誉荐擢。

诗意:
《鹿鸣燕诗送诸进士》描绘了一个宴会的场景,以及其中涌现的才俊和士人的荣耀。诗人通过宴会的盛况和各方人士的聚集,表达了对文化艺术的赞美和对才智的推崇。诗中展现了和平时期的繁荣景象,通过花朵的盛开和水面的倒影,增添了诗词的美感。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文化盛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宴会的热闹和喜庆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了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如胡尘不隔蟾宫路,镜水初题雁塔名,使得诗词更具艺术感和韵味。诗中还展示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从邦侯到乡老,各有其地位和功绩,共享荣耀。整首诗以宴会为背景,抒发了对文化繁荣和人才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独特的描写方式,以欢庆的场景展示了人才的荣耀和文化的繁荣,传递了对和平与进步的美好愿景。它展现了宋代社会的一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文化艺术和才智的赞美。整体上,这首诗词以其细腻的描绘和优美的词句,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采和诗人的才华。

作者介绍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回銮下蒲坂,飞旆指秦京。洛上黄云送,关中紫气迎。霞朝看马色,月晓听鸡鸣。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省方知化洽,察俗觉时清。天下长无事,空馀襟带名。

元无一滴鼓波澜,发得头来海样宽。举棹迷踪知几许,桃花误作武陵看。

欲作山阴兴尽回,良思与子共衔杯。要须人境俱清绝,好抱瑶琴踏雪来。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篇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香篝素被。听花犯低低,瑶花开未。长记那时,炽炭围炉,瘦妻换酒行试。党家人在销金帐,约莫是、打围归际。又谁知、别忆烹茶,冷落故家愁思。闻道滕骄巽懒,今朝待檄与,翻云须易。白白不成,又不教晴,做尽黄昏情味。银河本是冰冰底。怎忍向、东风成水。待满城、玉宇琼楼,却

一身遇坎复乘流,景物当前亦自由。草浅人行因作径,水来沙聚看成洲。哦诗肯为钩棘句,适意即是逍遥游。烂醉不知门外事,夕阳日日下西头。

明日重阳今日归,布帆丝雨望霏霏。行过鹤渚知堪住,家在龙沙意有违。

虎林城中正月半,十万人家灯灿烂。溧阳风景方放灯,通宵不禁人游翫。大雪深寒万木僵,家家冷坐无薪炭。典钱买竹又买灯,糠油结冻点灯暗。豪民张灯唤歌舞,鼓笛喧轰夜忘旦。忽闻买丝造海船,府檄专令豪户办。仓皇且救火燃眉,纵有华灯何暇看。老夫掩关拥炉坐,一盏青灯置书案。

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可怜清夜雨,及此种花时。

空言未深切,聊可烛朦胧。好辩若无益,庶以雷群聋。群仙去已久,吾侪当嗣功。

杨白花,随风无定止。飘然一去太无情,飞度江南几千里。可怜落水化浮萍,浮萍无复随风起。宫中美人连臂歌,此情不断如春水。

风箭射壁缝,寒稜入被单。幽栖悄无梦,神思静常安。纸帐悬冰帘,霜华结玉盘。窗外竹敲竹,坛前旛动旛。青灯寒燄短,红炭冷灰残。暗香何处梅,彻夜相檀栾。

花柳村村奈老何,一春门巷断经过。无绳可系西沈日,有水皆随东逝波。妄想已空骑鹤梦,荣生亦厌饭牛歌。正须秉烛游清夜,转眼兰亭旧永和。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当年司马温公力,今日宣仁圣烈尊。哲后在天何愠喜,要令元老雪沉冤。

愧客问谣俗,旧传今自如。材难知骥马,味美寒河鱼。塞水移民久,川防动众初。北人虽异论,时议或非疏。

岂易及归荣,辛勤致此名。登车思往事,回首勉诸生。路绕山光晓,帆通海气清。秋期却闲坐,林下听江声。

青丘神父能为政,碧落仙翁好作诗。旧事齐儿应共记,新篇楚老得先知。怀砖大岘如迎日,供帐阊门胜去时。若与鸱夷斗百草,锦囊佳丽敌西施。

香销连理带,尘覆合欢杯。懒卧相思枕,愁吟起夜来。

大郎罢相,小郎拜相。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