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谒金门》是宋代文人卢祖皋创作的诗词,描绘了一个人在金门边的寂寞情景。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来到金门,人寂寞。
帘外翠阴像帷幕。
团扇、藤床、花朵错落。
雨边,残梦醒来。
翠色浅淡,粉色销香薄。
对镜不堪梳理头发。
新的悲伤无处倾诉。
院子里传来棋声,宁静而空旷。
诗意:
《谒金门》通过描绘金门边的一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寞之情。诗中以翠色、粉色等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示了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帷幕、团扇、藤床、花朵等元素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而寂寞的境地。雨边的残梦觉醒、翠浅粉销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诗人无处倾诉新的悲伤,只能听闻院子里传来的棋声,这种宁静的声音与诗人的寂寞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赏析:
《谒金门》以简洁而精致的语言,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诗中的意象描写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清幽的感觉。帘外的翠阴、藤床上的花朵、残梦觉醒的情景,都展现出了一种静谧而凄美的氛围。翠浅粉销的描写则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奈之情。整首诗以孤寂的情调贯穿始终,通过对寂寞环境和内心情感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境。
诗中的棋声成为了一种对比元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棋声传来时,整个院子显得更加安静而空旷,与诗人的寂寞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强化了诗中的孤独情绪,也让读者在安静宁谧的环境中感受到更加深刻的孤寂。
《谒金门》通过对景物描写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渲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之情。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让人思考寂寞与安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在孤独中的内心世界。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得读者在静谧的氛围中沉浸于诗人的内心体验。
作者介绍
卢祖皋的生平
卢祖皋于庆元五年(1199年),考取进士,从此便进入仕途。
嘉泰二年(1202),调任两浙西路吴江(今苏州市)主簿,重到吴中。嘉定十一年(1218),因文才卓著,内召临安,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十三年除秘书省正字,十三年三月,任校书郎。十二月,为秘书郎。十四年正月,升著作佐郎。十月,为著作郎兼权司封郎官。十五年正月,直学士院暂代学士职务,起草制诏及其他文稿。九月,迁将作少监,未久逝世,享年51岁,墓葬在杭州西湖名胜“九里云松”(洪春桥以西至灵隐天竺一带)。卢祖皋为楼钥之甥,学有渊源,与永嘉四灵以诗相倡和。卢氏为八百年来温州词宗,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八评云:“申之乐章甚工,字字可入律吕,浙人皆唱之。有《蒲江词稿》行世”。又《中兴词话》谓其《虞美人。钓雪亭》词“无一字不佳,每一咏之,所谓如行山阴道中,山水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竹屋、蒲江并存盛名。蒲江窘促,等诸自郐;竹屋硁硁,亦凡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