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宫词八首

金鳌桥畔柳丝长,舴艋舱头有柘黄。
六院小儿初病酒,御前亲自过鱼汤。

作品评述

《正德宫词八首》是明代王世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金鳌桥畔柳丝长,
舴艋舱头有柘黄。
六院小儿初病酒,
御前亲自过鱼汤。

中文译文:
金鳌桥旁柳丝长,
小船舱头有柘黄。
六院小儿初次饮酒,
皇帝亲自过来喝鱼汤。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明代正德宫的景象。正德宫是明代皇宫,诗中的金鳌桥是正德宫内的一座桥梁。诗人通过描述桥边的柳树长势蓬勃和船头上的柘黄色装饰,展示了宫廷的繁荣景象。诗中还提到了六院小儿初次饮酒,以及皇帝亲自过来喝鱼汤的场景,突显了朝廷的温暖和关怀。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明代正德宫的繁华景象和朝廷的温情。金鳌桥畔的柳丝长势蓬勃,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而舴艋船头上的柘黄装饰则增添了豪华的氛围。诗句中提到的六院小儿初次饮酒以及皇帝亲自过来喝鱼汤,展示了朝廷对子民的关怀和温暖。整首诗词给人以宫廷繁华和人民幸福的印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诗词运用了简练明快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宫廷景象,富有感染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正德宫的热爱和对朝廷的赞美。

总之,这首《正德宫词八首》通过描绘正德宫内的景象,展示了明代宫廷的繁华和朝廷的温情。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宫廷的赞美和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民幸福的关切。

诗词推荐

别梦记春前,春尽苦无归日。想见鹊声庭院,误几回消息。万重离恨万重山,无处说思忆。只有路傍双堠,也随人孤只。

柳烟浓,花露重,合是醉时候。楼倚花梢,长记小垂手。谁教钗燕轻分,镜鸾慵舞,是孤负、几番春昼。自别后。闻道花底花前,多是两眉皱。又说新来,比似旧时瘦。须知两意长存,相逢终有。莫谩被、春光僝僽。

处处日驰销,凭轩夕似朝。渔翁闲鼓棹,沙鸟戏迎潮。树间津亭密,城连坞寺遥。因谁报隐者,向此得耕樵。

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城门抱关卒,笑我此何求。我亦无所求,驾言写我忧。意适忽忘返,路穷乃归休。悬知百岁后,父老说故侯。古来贤达人,此路谁不由。百年寓华屋,千载归山丘。何事羊公子,不肯过西州。

窈冥无穷,肸乡斯融。来终嘉荐,归返遥空。惟神之归,欣安导和。惟神之泽,于彼滂沱。

东风折尽诸花卉,是个亭台冷如水。黄鹂舌滑跳柳阴,教看蔷薇吐金蕊。双成涌出琉璃宫,天香阔罩红熏笼。西施晓下吴王殿,乱抛娇脸新匀浓。瑶姬学绣流苏幔,绿夹殷红垂锦段。炎洲吹落满汀云,阮瑀庭前装一半。醉且书怀还复吟,蜀笺影里霞光侵。秦娥晚凭栏干立,柔枝坠落青罗襟。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川路渺无际,扬帆溯流波。征人叹迟暮,舟子方笑歌。去去日将夕,维舟松上萝。坐啸微雨歇,洲渚落花多。

老来惟有看山癖,踏雪来寻洞府春。已爱匡庐无俗骨,更逢姑射露天真。参差玉树千岩里,高下蓝田一水滨。乘兴去留人莫怪,风流元是剡中人。

寻常一样窗前月,人只看中秋。年年今夜,争寻诗酒,共上高楼。一奁明镜,能圆几度,白了人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输少年游。

兀坐长吟五十诗,怪来几案夜生辉,胸中锦段明如许,羞得吴娃懒上机。

波纹如縠。池塘雨后添新绿。海棠初绽红生肉。双燕归来,还认旧巢宿。凝情凭暖阑干曲。新愁无限伤心目。谁人月下吹横玉。惊起鸳鸯,飞去自相逐。

片云初出岫,孤迥色难亲。盖小辞山近,根轻触石新。飘飖经绿野,明丽照晴春。拂树疑舒叶,临流似结鳞。从龙方有感,捧日岂无因。看取为霖去,恩沾雨露均。

下一岭,上一岭,上如登天下如井,人言个是陂子迳。猿藤迳里无居民,陂子迳里无行人。冷风萧萧日杲杲,露湿半青半黄草。前日猿藤犹有猿,今此一鸟亦不喧。树无红果草无蕊,縰有猿鸟将何餐。两山如壁岸如削,一迳缘空劣容脚。溪声千仞撼林岳,崖石欲崩人欲落。来日长峰迳更长,

绛蕊迎春五出齐,开时未识早莺啼。不应尽占游人赏,留取馀芳付李蹊。

酒专风月权,诗欠江山债。恐是试长房,尘劳君少耐。

居喜山深人不知,凝岚空翠淡含辉。隔林樵语惊猿去,倚石松枝碍鹤飞。留客眠云听涧瀑,呼儿踏月扫苔矶。冥心静坐勿轻出,门外藤萝露湿衣。

彼茁江汉姿,当春风露足。美芹或以献,深愧野人腹。君诗穷草木,命骚可奴仆。更怜无俗韵,爱竹不爱肉。渠侬如石鼎,正作蛟龙缩。欲烹无鱼来,苍蝇声绕屋。

清高绝,雪崖翁,向上元机顿观通。金鼎有丹成九转,凝然宴坐白云中。

弄日微阴驾笋舆,柴桑五子共携扶。云门钟鼓先朝赐,丞相门庭近日殊。绿树两行溪贯串,青峦百摺路萦纡。惟余守冢鹰窠在,采捕令严无牧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