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季功舒蕲道中二十首

草满池塘水满川,雨余溪溜正溅溅。
黄梅恰在山多处,披雾时看一握天。

作品评述

《和徐季功舒蕲道中二十首》是宋代诗人王之道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慨之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草满池塘水满川,
雨余溪溜正溅溅。
黄梅恰在山多处,
披雾时看一握天。

中文译文:
池塘里的草长得满满的,河川中的水满满的,
雨后溪水流淌得哗哗作响。
黄梅遍布在山间各处,
在雾中披着黄色的梅花,仿佛握住了整个天空。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首句描述了池塘中的草长得茂盛,水流满溢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和生机。接着,通过描写雨后溪水流淌的声音,表现了雨水给大地带来的活力和清新。第三句以黄梅遍布山间为背景,突出了黄梅的独特之处,黄梅花在山中点缀出一片明亮的色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最后一句通过描绘雾中披着黄梅的景象,暗示了雾中的黄梅仿佛握住了整个天空,给人以意境的张力和想象的空间。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对比,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机,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活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给人以愉悦和思考的空间。

作者介绍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却狄安诸夏,先王社稷臣。固应祠百世,何止活千人。定策天知我,忘家帝念亲。万方何以报,得疾为勤民。

太史颁时令,农家候土牛。青林自花发,黄屋为民忧。

折残金菊。枨子香时新酒熟。谁伴芳尊。先问梅花借小春。道人破戒。染酒题诗金凤带。愁病相关。不似年时酒量宽。

玉莲翠叶粲成川,十里湖光碧浸天。桂楫压波横断浦,钩帘丝管接薰弦。

紫山青嶂尽如家,负日冲烟复带霞。今古乾坤秋一幅,几番归鸟与栖鸦。

地想浯溪行,舟逢怪石多。平生真到此,重九合如何。我解伊吾读,君能欸乃歌。风从两崖下,江水急生波。

能感猛鸷类,都无搏噬心。同游至鹿虎,共宿有鸠鹰。

足蹑青玉磴,跻攀不知劳。回头瞰木杪,始觉所历高。孤鸟去灭没,奔溪深怒号。白日当画梁,青云送微飚。坐久神虑平,微凉清骨毛。但警尘垢容,俯仰近赤霄。古壁有遗字,昔人嗟寂寥。南风不知暑,古木常萧萧。

精义入神以致用,利用出入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藏诸用而显诸仁。

逝水向东流,前后浪相续。尼父达机兆,川上叹不足。人生天地间,百年诚短促。菁华草头露,光景风中烛。两鬓成枯蓬,萧萧不再绿。那知今日欢,不是明朝哭。所仰唯圣贤,亦复归鬼录。而况顽冥者,厥身沈利欲。随流不知返,终世常仆仆。大化一朝尽,腐灭同草木。岂若黄绮徒,居然

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

刹刹西来意,尘尘古佛心。眉毛为道侣,鼻孔作知音。借问牛头何处去,衔花幽鸟杳难寻。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缀玉联珠辱见投,要知词客解悲秋。侬家韦自无烦恼,却被新诗嫁许愁。

谷风扇春和,卉木皆敷芬。贞松但如故,高标在烟云。君子守常性,时荣非所欣。亦有孤凤皇,不与众鸟群。

慷慨悲歌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亲宾何用举椒触,已觉闲中岁月长。不学香山醉歌舞,只将吟啸敌流光。

天马从东道,皇威被远戎。来参八骏列,不假贰师功。影别流沙路,嘶流上苑风。望云时蹀足,向月每争雄。禀异才难状,标奇志岂同。驱驰如见许,千里一朝通。

飞蚊绕枕细而轻

余昔四十时,秩已忝金紫。弃捐垂十年,仅乃复其始。故璧则犹是,马齿加长矣。顷失曾不忧,今来亦何喜。未能免俗缘,栖栖聊复尔。终当拂衣去,相从鸱夷子。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