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可投诗十首

小试成均书一封,女娲五采不言功。
青云事业期它日,觞豆规模是小忠。

作品评述

《和张可投诗十首》

小试成均书一封,
女娲五采不言功。
青云事业期它日,
觞豆规模是小忠。

中文译文:

试试写成一封《成均书》,
女娲五彩无需言功。
追求青云大业,或许在将来,
现阶段触及的只是微小的忠诚。

诗意:

这首诗是王洋写给张可投的回信,表达了他在文学上的小尝试。他提到了女娲五彩,意味着他在创作中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作者表示自己对于追求大事业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机。他也自谦地表示,现阶段他所能给予的只是一份微小的忠诚和奉献。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尝试与追求,展示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望。女娲五彩的比喻使诗歌形象生动,同时也凸显了作者对于语言表达的追求和创新。诗中体现了作者的谦逊和踏实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未来更大的成就的期待,以及他现阶段的小小贡献和忠诚。整首诗简洁明了,语言简练,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作者介绍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一人不杀谢乾坤,万里来来谒帝阍。高下受官随品从,九流艺术亦沾恩。

勘破婆子,而青眼黑。赵州老汉,瞒我不得。

目尽西风落照边,危亭负景故依然。重来身忝二千石,老去心惊十九年。种柳已高丹槛外,栽花犹占绿窗前。不堪纱发纷垂领,还愧青春令尹贤。

归州女儿双髻丫,手提酒瓶头戴花。左手持杯在手泻,滩头劝客争邀遮。滩头一船百夫挽,欲上未上头捽沙。呼声半竭力欲尽,粟米一釂胜流霞。腰问五钱岂足惜,钏中十指如春芽。颜行属目百丈纵,三老发怒双槌挝。頩然相顾各分散,顷刻捩柂如轻槎。君不见世间勇怯皆如许,意根一断前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

清心投静室,童子启云关。秋色老着树,夕阳明在山。高崖泉落响,远汉鸟飞还。扰扰红尘里,无如僧最闲。

斌斌硕人。贻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诵以归。

身入青云无见日,手栽红树又逢春。唯留花向楼前著,故故抛愁与后人。

迢递人间入路遥,忽窥仙阕绝尘嚣。事寻奇异彼燕石,文载兴崇是晋朝。攻艺高楼无笑硕,养鹅灵沼识区荛。英雄虽逐年华谢,万古真风冠碧霄。

麦生宜配卧沙羊,鹅炙仍便碧酒香。陡觉今年好冬节,朝来红日为谁长。

士迫饥寒已变初,权门宁免曳长裾。帐纱所学明何事,却陷忠良草奏书。

良辰乐事两相关,不可不求今日闲。有酒能赊堪荐菊,无灾可避自登山。心怀屈贾千年上,身在潇湘八景间。好向樽前开笑口,人生枉自作愁颜。

权臣坐偃月,弃官如飘蓬。及兹颠沛秋,翻然挺孤忠。一死未得所,纲罗挂秋鸿。渡淮已不食,蜕槁夷齐风。

碧落星移象纬,红光影射鲛宫。甲煎千门初启,明珠九曲先通。

尧夫非是爱吟诗,虽老精神未耗时。水竹清闲先据了,莺花富贵又兼之。梧桐月向怀中照,杨柳风来面上吹。被有许多闲捧拥,尧夫非是爱吟诗。

迅雨荡阑暑,层飚披滞云。澄川缭楚甸,新阳丽秋旻。物候岂不嘉,中怀怆离群。亲朋满城邑,系滞此江濆。及瓜信匪遥,遂作河梁分。何人具供帐,樽酒展殷勤。一聆雪儿歌,载凄游子魂。津鼓惊朝梦,□烟生夕曛。所悲紫兰缨,复染京洛尘。春风有归雁,报我相思文。

尺箠西来垅亩中,驱驰力尽众兵冲。旧封独守君臣义,故国长修俎豆容。平日军声同破竹,少年心事喜摧锋。锦衣眷恋多乡思,肯顾田家社酒醲。

梦魂何事练溪滨,起自新春向晚春。红杏园林催百舌,绿杨洲渚荐重唇。一年好处是寒食,三月水边多丽人。遥想使想行乐处,牡丹如障草如茵。

朝云漠漠雨丝匀,山路清无一点尘。桃李著花溪水满,断肠何处故园深。

风雨潇潇日又曛,因香认得半溪云。平生不作朦胧事,立待明时折赠君。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