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
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
蔼蔼藏孤寺,冷冷出细泉。
故人真吏隐,小槛带岩偏。
却望临淮市,东风语笑传。
回首濉阳幕,簿书高没人。
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
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
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

作品评述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
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中文译文:
喜欢长江的水,十年来往三次。
功名已经远离,回家的打算也很悠闲。
今天风儿怜悯旅客,平时的浪花成了一堆。
傍晚来到洪泽口,船桨声响如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经过淮河时的情景和他对人生的思考。苏轼曾多次往来于长淮水域,这里的景色和水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对功名利禄已经不再追求,对人生的归宿也更加从容。他感叹时光的飞逝,表达了对过去功名荣耀的淡然和对未来归宿的宽慰。

诗中提到的长江水浪拍打在船头,形成了堆积如山的浪花,这是苏轼离家在外行船时的常见景象。傍晚时分,当他到达洪泽口时,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响如雷鸣的声音,给人以震撼和壮美的感觉。

诗的后半部分,苏轼描绘了过淮山的美景。山上的松树和柏树苍翠挺拔,孤寺在茂密的树林中宛然可见,细小的泉水从山间冷冷地流出。这里有故人隐居的地方,小小的楼阁建在岩石上,颇具诗意。苏轼期待着能到临淮市,听到东风传来的笑语。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苏轼回首濉阳幕,发现簿书堆得高高的,而人们已经消失。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桐柏树下的水边,将庾公(指庾信)的尘埃洗去,表示对庾公的景仰和向往。最后,苏轼期待着朋友能写下一百首诗来,为他写下浙西的春景,以增添他独自游赏时的悲凉和寂寞之感。

这首诗词通过对淮河水域的描绘和对人生归宿的思考,表达了苏轼对功名利禄的超越和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过去友人和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展示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余地。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君不见建章宫中金明枝,万万长条拂地垂。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艳彩朝含四宝宫,香风旦入朝云殿。汉家宫女春未阑,爱此芳香朝暮看。看来看去心不忘,攀折将安镜台上。双双素手剪不成,两两红妆笑相向。建章昨夜起春风,一花飞落长信宫。长信丽人见花泣,忆此珍树何

平生仰东坡,苏程契尤熟。两家流庆深,云外世高躅。於今凤池贵,方判卞氏玉。何止试典刑,一想岷峨绿。

君不见新寺矶,女儿浦,小姑嫁与彭郎去。天开地辟本何心,以邪见我成疑误。风烟高并双丫石,旧已知名今始识。佳山要自胜佳人,未见好山如好色。满壁题诗吾所耻,倒激西江谁与洗。安得人间马长卿,尽作山中鲁男子。

翠阴丛竹转山腰,忽听一声婆饼焦。想见故园春社近,杏花消息雨连朝。

姑苏城外柳初凋,同上江楼更寂寥。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怜君别路随秋雁,尽我离觞任晚潮。从此草玄应有处,白云青嶂一相招。

岁晚亲朋少,何堪远别离。人谁念原父,甥勿似牢之。宗伯惊文卷,慈亲望捷旗。饯行应满袖,不欠病翁诗。

泗上当时鼓瑟人,风雩岂是乐闲身。言外默传千圣旨,胸中长有四时春。

瞿昙鼓动三寸舌,四十九年无法说。达磨不立一字脚,列派分枝无处著。青山不锁长飞势,沧海合知来处高。

岂为烟波震泽宽,肯贪虾菜足盘餐。青衫泪湿白司马,皂帽尘蒙管幼安。去日朱颜频抚镜,归来华发漫垂竿。只应不负金川恸,入地犹惊碧血寒。

沿涉经大湖,湖流多行泆.决晨趋北渚,逗浦已西日。所适虽淹旷,中流且闲逸。瑰诡良复多,感见乃非一。庐山直阳浒,孤石当阴术。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象类何交纠,形言岂深悉。且知皆自然,高下无相恤。

客至启幽户,笋鞋霆曲廊。潮侵坐禅石,雨润读经香。古砚传人远,新篁远塔长。城中如火热,此地独清凉。

诗多唐代刻,柏尚晋时青。想得真君剑,犹余蛟血腥。

不复怒飞声,朝鸡得擅鸣。婆娑犹有地,媚灶毕余生。

山亭尝自绝浮埃,山路辉光五马来。春满人间不知主,谁言炉冶此中开。

劫劫官身未许收,江山到处发诗愁。弃繻西上今将老,襆被东来又欲秋。安得紫箫横鹤背,漫从清钓觅羊裘。黄梅正作冥冥雨,每咏新篇兴转悠。

阆苑喜新晴。正桂华、飘下太清。宝御凉秋,梦祥明月,天开辅盈成。宫闱女职遵慈训,见海宇仪型。奉东朝、晨夕趋承。化内外、咸知柔顺,已看彤管赋和平。宴坤宁。香腾金猊,烟暖秘殿彩衣轻。六乐丝竹,绕云萦水,总按新声。天临帝幄,亲颁寿酒,恩意兼勤。雁行缀、宰府殊荣。愿

秋雨闲十日,缅怀秋山空。烟霞固旧态,败叶铺山红。平生五大夫,投老一秃翁。相看各萧索,事付不语中。二轮固代谢,四序弥初终。义霜素惨烈,温律复冲融。相期保岁寒,木末回春风。

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青山绿水思悠悠,见说蛾眉万古愁。斗酒百篇能漫浪,白乎吾与女同游。

舣舟淮南望新息,天遣清淮限南北。崎岖细路入光山,野色苍凉秋日白。八月获稻田无水,蚱蜢群飞稻干死。危桥绝涧闻水声,喧喧汲水争瓶罂。昏昏落日衔远山,乌啼车辙未得闲。县公吴生我世旧,为我烹羊酤斗酒。灯前醉饱纷就眠,五更开门星满天。长年他乡心惘然,远途辛勤难具言。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